雲歸故裡,散作星火
青春将近二十載,足夠将一個稚嫩、青澀的我塑造得穩健、成熟,盡管期待中的老練一直未曾到來,但助力家鄉教育的夢想一直都在。
剛入大學時,我就有支教的計劃,但由于疫情的影響,今年暑假不能報名支教團出省支教,因此我選擇在家鄉和同學們組成 “星星之火”家鄉助教小分隊,為家鄉教育的發展做一份貢獻。
我支教 我快樂
我們團隊的實踐計劃分四周進行,前兩周主要幫助學生們完成暑假作業,與此同時發現他們的短闆,進行有針對性的複習鞏固;後兩周主要任務是幫助孩子預習新課,對下一個學期即将要學習的内容有一個大緻的預習。孩子們坐在課桌前認真聽講的樣子可愛極了,為祖國教育事業獻力,讓我由衷地感到教師的偉大。

圖一 幫助學生們完成暑假作業
教學過程中,我發現小孩子們的創意天馬行空,課間娛樂活動的繪畫、折紙、捏橡皮泥更讓我深切地感受到當下學生創新思維訓練的重要性。

圖二 課間娛樂活動
學習悠久曆史 感受文化魅力
行走在滄州這塊土地之上,滄海遺風,遺留下來的文化,是民俗千百年的回憶。我發現滄州非常适合實現我的教育夢想,這裡的文化底蘊深厚,作為雜技之城,民間流傳千年的技藝,穿越曆史的河,似一朵花,緩緩開放到今;這裡是百戲之源,搭起的人梯,轉動的花碟,飛旋的舞步,是跨越曆史的回放,我希望能将這些優秀文化永久地傳承下去。第二方面,滄州是我的家鄉,我希望把先進的教育理念帶回來,帶給家鄉更多的孩子。

圖三 孩子們快樂的笑容
為了讓孩子們深刻體會家鄉文化,我們組織孩子們走出課堂,一起去了解家鄉的文化。每次出行前,我們都會做大量功課,提前了解文化故事,在遊玩過程中穿插講解,讓同學們對家鄉的曆史、文化、人文等有更清晰的認識,通過實踐,家長們也都覺得自己的孩子成長了很多。
實踐結束,臨别時,孩子們自發地為我們念出那首詩:“君自故鄉來,應知故鄉事。”當孩子們那拖着長聲的誦讀整齊地響起時,我内心的滿足無以言表。
當初組建團隊參加實踐時,是抱着奉獻和做自己喜歡事情的心态出發的,本來是想要陪伴着這些孩子成長,但沒有想到自己也收獲了很多成長。到基層工作并不是一份田園旖旎的想象,而是一種腳踏實地的耕耘,相信家鄉的教育會越來越好,星星之火,需要我們用愛守護。